诚诚恳恳地写一下这篇文章,为自己写点东西。
2021年开始,不断地从女性朋友那边听到这个词语,照理来说,由于我情绪稳定会被称赞,但别人一总结我情绪稳定,我总有点不舒服。
我现在来认真想想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肯定是我一贯的逆反心理作祟,尤其是别人众口一词说一件事情的时候,我马上警惕心就起来了。
这是为什么?我们先来打个岔, 对我自己进行一次精神分析:
两方面的原因,从过往的经验看,众口一词的东西一般是庸俗的,所以我常常抵触赶时髦。
赶时髦不对吗?是不是由于我没有赶上时髦,或者赶时髦的能力不足为自己找的借口呢?
在一定程度上是的,我觉得妒忌心理还是深埋在人性里,看着别人烈火烹油地聊一些可能我也能说出的观点,然后有大把人赞美叹服,或许这种场景让我的妒忌首先起了作用。
但是这种心理上的不舒服不仅仅是妒忌吧?一般是话题越火,我越赶紧远离,甚至想要开玩笑把这个东西给消解掉。
就比如“情绪稳定”“情绪价值”等词语来夸我的时候,我应该是被别人妒忌的,我为什么还是不舒服?
我很久以前听过几句别人对我的议论,内容大概如下:“他是个顺毛驴,吃软不吃硬,多灌迷魂汤就好了。”
我当时觉得我从不发火,几乎不生气,非常能听的进去难听的话,怎么就顺毛驴了?现在大约明白顺毛驴说的是哪一方面了。
“情绪稳定”是别人强加给我的,不是我认可的价值观,反而是我有时候需要反思的。
我的情绪是怎么被处理的?
常见的难过,抑郁,内疚,后悔发生以后,一般我会马上把自己从中脱离出来,先去做一些我喜欢做的事情,然后等精力好的时候再去处理。
其次,我一般不愿意在人前展现自己的脆弱,都是一个人呆半天,把所有的事情整理好,再出现在别人那里。
这样做好吗?
好的地方在于自己从不抱怨,不会成为那种自己不喜欢的人,不好的地方在于,不愿意求助他人,错过了别人的帮助。
另外一些情绪可以帮助我们在别的方面取得成绩,比如生气发怒可以帮助祛除低落的心情,焦虑后悔可以让我们迅速行动,不懒散。
如果我采取别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可能我的人生都会不一样。可我一般是轻轻推开它们,客来一杯茶,就平静地面对,然后轻轻打发走。
那些按压在心头的沉重,那些难以解答的困惑,那些临事之前的胆怯。我都一一把它们尽快打发走,我已经非常熟练地知道眼前黑暗的三分钟不是世界的尽头,可是这样就对吗?
我的人生体验是不是又少了几分?我的知心朋友是否也少了几个?这是一种自知还是自大?
当然好处就是看上去情绪稳定,不抱怨,一直开朗,积极。
我上一次想这个问题还是19年,我担心的是对创造力的怆害。但是那时候对很多事情都会过度反应,虽然情绪稳定,但是一直有调侃或者讽刺的言语从脑海里冒出来,这也是我创造力的来源之一。
那时候我又想的是,如果所有的情绪都当时发泄出来,那这个人就是一个空心的人,什么都承受不了。
回到这个话题,情绪稳定真有那么大的价值吗?我的情绪真稳定吗?
还是有很多时候,内心的大海翻涌,哪有什么稳定,心如死灰的人是有心理疾病的人。
那我如何形成了我这种模式?我的父亲对我有影响吧。
想起一件小事。
有一年,我初中毕业去高中上学,我父亲送我。中间有一段是乘长途大巴,我晕车了,然后一直觉得不舒服,然后他就忙前忙后给我中途下车买晕车药,买水。最后我在车上还是很难受,后来他干脆打电话给学校, 询问了一下能否晚一天报到,我们在中间一个小镇下车休息。
我在那个小镇下车后晕吐了好久。到了下午的时候,我和他坐在两张室外的椅子上,看着车来来往往。我那时候已经好多了,然后我父亲告诉我,其实之前在车上他也有晕车,但是后来一直照顾我晕车,自己反而就好了。
这件事情我一直印象深刻,现在想来,还有很多次。比如和父亲出去旅游,他会照顾方方面面,小时候可能会由于大人们玩的开心,自己觉得无聊而不开心。我爸他总能照顾到我,随手给我个小玩具,甚至让主动给我介绍,让我参与大人们的话题,甚至照顾只有七八岁的我的面子。
这些东西可能在后来潜移默化地对我起了作用,青春期过后,当我开始渐渐要学会关心别人,学会感同身受的时候,那些父亲的曾经的动作就不由自主地出现在了我的身上。我学会了看到饭局里不怎么说话的人,学会了要给小朋友手里塞一个小玩具安抚他,学会了自嘲化解尴尬,学会了把自己的情绪先放在一边,看看周围的人的需要。
这些练习能被叫做情绪稳定吗?不能这么讲吧?这只是我偶尔幸运地从家人身上学到的东西。值得被称赞吗?未必吧?
从一个人值得称赞的品质方面讲,我推崇勇敢,从个人审美来讲,我推崇女孩子古典的宁静婉约,男孩子风雅性情。一个情绪稳定的人,或许是一个无聊庸俗的人,可能是一个懦弱狭隘的人。
所以当我听到别人拿它来夸我的时候,我觉得不舒服。
另外一个人情绪不稳定到底指什么呢?不发火?一个人完全不发火是不可能的,除非这个人比较懦弱。
写完了自己,我也会去想,为什么情绪稳定在当前会被广泛地议论,或者广泛的需要?
为此, 我首先用搜索工具确认了一下这个词语被广泛讨论的时间, 大约是从2016 年开始的.
此前的中文搜索结果里, 大部分情况下用情绪稳定这个词语的, 是官媒, 例如 “家属情绪稳定”

从2016年开始, 这个词语逐渐被放在个人修身养性的语境下进行讨论, 直到大家渐渐形成共识, 成为情侣婚姻的标配.
更加直白一点来说, 这是个女性议题, 因为在一个父权的社会下, 女性往往承担了她们过度的情绪劳动. 如果在整体的意义上讨论情绪稳定, 没有意义, 我也没有资格.
我个人更加愿意从自己出发聊聊自己, 我对于未来伴侣并不要求情绪稳定, 我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自私的要求, 意思是请你来照顾我. 另外如果一个人始终情绪稳定, 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感情淡漠.
如果伴侣之间应该有共同因为某件事情而情绪起伏的时刻, 这时候应该相互鼓励, 共同渡过, 这样两个人之间的联系会因此而加深. 这是一个相互治愈, 一起成长的重要时刻, 我认为人生不应该缺少这一部分.
甚至有时候, 我会怀疑如果有人自称自己情绪稳定, 是因为想要通过理性来欺负别人, 人心都不是石头, 我觉得斯大林情绪也挺稳定的.
当“情绪稳定”成为一个万金油词汇的时候, 我其实不太愿意介入这个话题, 我更愿意一件件事情地来具体地对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