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胡适《四十自述》的某个片段,令我深深地感动,少年人的勇气和担当让我无比共请。
当时,胡适(16岁)在中国公学读书(大致相当于初中到高中),因为学生民选的管理层与学校董事会起了冲突,一百六十多个十五到二十岁的青少年,毅然决定自发创办一所新的学校。
他们自己租新校区,分派成员去各地募资,自己聘请教员,管理学校,管理学生,还要负责招生。由于缺钱和师资严重不足,一些学生也会自己教低年级的学生。这可不是过家家,是一群高中生开办一个高中,并运营。胡适本人便在17岁的年纪,受中国新公学的聘请,每月以80元的薪水教授低年级英文。
这整件事放在当下网剧里,标题应该是《高中学生会被取缔后,我们高中生自己开办了一个全国重点高中》,听起来非常像一篇爽文。
可是现实世界里没有龙傲天,你可以想象在1908年那样的乱世里面,一群少年这样的创业有多难,甚至有些悲壮。
胡适自己回忆说,当时厨房找了一家,但是碗碟板凳都不够,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个是自己的学校,所以都不叫苦,甚至自己把手表等都当了来开办学校。
当时的学校还没有比仪器,比大楼,和现在的高中一样,只比成绩,比管理,中国新公学的管理是学生民主运营,成绩也很好,但是一文钱难倒好汉。少年们常受房东,巡捕(警察/物业费)的气, 出去别的省募款的几个人一下子也难募集到钱。
时常钱不够的时候,学生就自己捐钱,应付一下,但依旧无济于事,外面的欠债越来越多,干事朱经农(21岁)有一次忧愁学校经费问题,在徐家汇掉入河中,所幸被人救起。
关于朱经农掉入河中,我觉得有可能胡适有另外一种不方便的,更加痛苦的猜测,我把它写出来。
中国新公学的学生是不满于中国公学(旧),而中国公学是一群成年人(如秋瑾 31岁),大人办的学校,这个大人办的学校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中国公学刚开始开办的时候,后因经费短缺,50名江苏籍学生集体退学。学校创办人、总会计姚宏业为唤起社会重视,投江自尽。引起社会公论以后,才有朝廷的拨款和民间的捐助,中国公学才能搬起来。
所以朱经农掉入徐家汇的河里,是否当时他也有这样的想法?当时自杀唤醒国民的有很多人,最知名的应该是日本留学生陈天华。
网文里面说莫欺少年穷,这个世界处处与他们为难。
最终,中国新公学欠下一万元的债务后,经人调停,重新和中国公学合并,这时候他们已经支撑了一年了。
“这一年的经验,为一个理想而奋斗,为一个团体而牺牲,为共同的生命而合作,这些都是在160多人的精神上留下磨不去的影子。”
·-- 胡适曾感慨道:
我常常听到许多抱怨,很少看到有人行动。
我在15-17岁的时候,也对学校有很多抱怨,抱怨社团活动经费不足,无聊的作业太多,抱怨学校不尊重个体,抱怨高考,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自己也可以办一个高中,像胡适一样,像朱经农一样。
胡适和他的同学愿意在肩膀上压很重的担子,不怕责任压垮自己,他们并没有举报董事,或者人身攻击那些干事,或者抱怨自己的父母不是高官巨贾,也没有说忍一时风平浪静。他们直接对这个世界采取了行动,他们是建设者,不是批评家。
这是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唯有行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少年人的理想主义受打击之后,反动往往是很激烈的。”
中国新公学合并以后,许多同学不愿意回去,胡适也是那时候学会打牌的(18岁)。
可这些少年的记忆也许跟随了他们一辈子,后来朱经农成为了教育部长,并著有《中国教育思想史》。